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將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以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為載體,充分發揮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區,做大保定城市規模,以保定、廊坊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
  沸沸揚揚的“保定成為副政治中心”的誤傳,現在終於以另外的一個方式予以確定了。北京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臨了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壓力。單單以人口方面來說,截至2013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14.8萬,1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622.1萬,這樣的人口規模與增長速度,及其帶來的水資源匱乏、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已經讓北京不堪重負,成為民間戲稱的“首堵”。
  所以從各方面來看,其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疏解,只保留其中一個或兩個的功能,將北京衛生、教育、石化產業轉移出去,這樣北京專心地做好它的政治中心即可,是緩解首都當下嚴峻局面的重要對策,或者說是不得已而為之。
  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層面來看,國內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可以與之對比,並能夠得到一些啟發。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從經濟總量、人均GD P、人均收入方面來看,長三角地區排在第一位,珠三角地區排在第二位,京津冀地區排在第三位。從長三角和珠三角來看,呈現地區分層次的發展態勢,區域內發展協調,而且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力量表現良好,呈現整體式發展模式。京津冀地區僅僅在核心的北京與天津發展良好,雙騎絕塵而去,沒有形成對廣大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區域內協調發展表現欠佳,經濟結構單一、重覆。所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充滿前景的構想。
  但在這國家戰略下,這樣的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也存在著一些隱患,應該及早認識並予以防範。首先,北京向保定等的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如果其根本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保北京”,這就意味著整個舉動更多的是代表了北京市的利益,是為瞭解決北京的問題而非去發展與帶動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從本質上講,這和長期以來北京把天津、河北、內蒙古資源汲取到北京的邏輯是一致的。
  第二,北京郊區的通州、燕郊(隸屬河北,與北京接壤)等紛紛成為“睡城”的發展教訓告訴我們,如果是單純地想作為功能疏解與產業轉移,除了拉高房價、增加人口、帶去污染等之外,能給當地帶去的,可能並不會有想象的那麼大作用。所以從留得住人、發展城市的角度看,還是要在基礎設施,如交通、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上,讓保定、廊坊等承接功能疏解與產業轉移的城市能夠達到和北京一樣的程度。
  但問題又來了,保定、廊坊等從自然環境來說,幾乎和北京是一樣的,水、空氣等問題,與北京一樣的糟糕,甚至更差。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發展這些中小城市,只是把北京的問題,在面積上進行了更大範圍的擴大而已,根本上目前存在的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問題,依然難以真正解決。
  最後,從根本上來說,北京集中了大量的全國最優質的資源,這些資源是決定北京日益膨脹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僅僅是依靠強力的行政手段去推動它疏解與轉移,那麼還是難以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由此看來,整個問題最關鍵還是涉及到建立於行政權力之下的資源分配方面,只有行政權力的強大幹預能力得以限制,讓資源能夠均衡配合,同時卸下首都周邊地區身上沉重的拱衛服務首都的職能。從國家宏觀層面,建立一個大的指導思路與大框架即可,然後市場化地配置各類資源,讓每個周邊的城市都有機會因地制宜地去選擇承載首都的相應的功能與產業。簡單地說就是行政化開路、市場化選擇。如此,北京的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區的目標,以及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才能獲得更多市場與社會自發動力。  (原標題:[社論]京津冀協同發展,須市場化配置資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b70tbqh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